欢迎来到98核心期刊网-专注期刊论文发表20年!
您的位置:主页 > 论文范文 > 文史论文 > 历史课堂要培养学生求真意识论文

历史课堂要培养学生求真意识论文

 陆继忠
摘要:历史是一门严谨的人文学科,是对过去发生的历史事实的再现和还原。本文历史论文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立足真实”、“追求真知”、“体验真诚”,走进求真的教学,还原质朴的内核,让历史课达到“真水无香”的境界,奏响历史课堂和谐的乐章。
关键词:历史 课堂 求真 和谐 意识

古希腊学人卢安奇说过:“历史只有一个任务或目的,那就是实用,而实用只有一个根源,那就是真实。”求真求实是历史教学的学科价值所在,更是我们广大历史教师追求的目标。然而,不知何时起,一股“做秀风”悄然走进了历史课堂。表演、辩论、讨论、影视、多媒体展示,形式层出不穷,让人目不暇接。可是“风清云淡”后,课堂留给学生的是什么呢?除了喧闹的浮躁气息外,甚少留下。
历史是一门严谨的人文学科,是对过去发生的历史事实的再现和还原。“凡学都所以求真,而历史为尤然”。历史存在的基础,就在于它的真实性。如果忽视了历史学科最本质、最质朴的本义,这样的历史课堂只能是华而不实、表里不一, 是失真的课堂!是不和谐的课堂!
老子曾经说过:“真水无香”,即真正的水是没有任何香味的,这是一种和谐的、原生态的美,也是万物的最高境界。褪却浮华的表象,还原质朴的内核,返璞归真,这才是历史课堂的“真水无香”的境界;秉承真实理念,走进求真的教学,历史课堂才会回响起和谐的乐章。
一、立足真实——和谐课堂的基石
1、立足于学科的真实价值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本)在课程目标中提出:“加深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 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是历史教学的终极目标,也是历史学科求真属性的必然要求。
首都师大历史系教授赵亚夫先生在《历史学:历史课有效教学的原动力》一文中指出:“学科教学有效性首先要考虑的问题,不是教的法则,而是要明确学习这门课程究竟有怎样的价值。所谓原动力,指的就是依据这个学科的价值,帮助学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将领会的历史文化体现出来。”历史课堂要和谐,必须彰显历史学科的真实价值,使它能成为引领人求真人生向导。
那么历史学科的真实价值究竟有哪些呢?赵亚夫的解释是:“它是有关人性的教育——自由精神;它关乎国民性的改造——理性批判;它是有关人类文明及民族的演进认识——反省意识;它关乎国民社会态度的养成——社会行动。” 因此,追寻和谐的历史课堂,教师应该努力引导学生在解释历史知识的基础上思考历史,在运用历史方法透析社会问题的基础上理解生活,在应用历史结论认识历史过程的基础上获得经验。
2、立足于学生的真实水平
和谐的课堂是有效的课堂。有效教学的关键在于能够了解学生的“需要”以及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学生的“需要”和“差异”不仅仅局限于知识水平,还在于求知热情。教师如果不能根据学生的真实“需要”和真实“差异”来备课,那么有效的课堂就难以实现,学生就无法从课堂中获得提高和发展。
(1)备全体学生
备课前,教师首先应该了解全班学生对即将学习内容的认知情况,教学内容既不能高于学生的实际也不能低于学生的水平。内容太难,学生难以把握,陷入困惑;反之,学生不以为然,浅尝辄止。因此,教学内容的选择必须符合学生的真实认知水平。例如,在准备《英国君主立宪制》一课时,教材重点阐释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教师应该适当介绍一下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这场革命是英国后来确立君主立宪制的重要背景。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对封建势力作了妥协,所以在革命后的资产阶级政权中保留了君主。如果学生对这种特定的历史背景缺乏了解,那么他们对“英国为什么会在光荣革命后确立君主立宪制政体”、“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等重要问题将难以理解,难以把握,这样本课的教学就不能达成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处于无所获的状态。
(2)备个别学生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个体是存在差异性的。由于每个学生学习能力、学科基础等因素的不同,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该体现出层次性和差异性,这样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够通过相应的思考得到相应程度的提高,从而增强学习的信心,向更高的学习目标迈进。
例如在讲授“德意志帝国宪法”知识点时,教师可以为基础差点的学生设计这样一些问题:“说出德意志帝国的政体及其确立的标志”、“比较德意志帝国皇帝与英国国王的权力异同”,上述问题都是基础题,学生在认真阅读教材的基础上很容易就能从教材中找到答案。对于基础尚好的学生,教师应该适当增加问题的难度性,可以设计以下问题:“根据178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的有关规定分析德国君主立宪制的特征”、“比较德意志帝国和英国君主立宪制的不同点并分析原因”。这两个问题主要考察学生的分析、比较的能力,难度适中,基础较好的学生经过认真思考基本能够解决。对于基础好的学生,教师要进一步提升问题的思维含量,比如问:“你怎样理解马克思‘以议会形式粉饰门面’这句话?”。这个问题主要考察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学生只有充分理解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本质和德意志君主立宪制的特点,才能作出较好地回答。
二、追求真知——和谐课堂的核心
新课程强调“培养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崭新的课程理念要求历史课堂不仅仅是历史知识的再现,更应该是全面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载体。
1、和谐的课堂是正视教材的课堂
历史新课程“三维”目标实现的前提是科学历史知识的积累。如果没有一定的知识积累,所谓的能力培养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塑造都是的“水中月”、“镜中花”。历史教材是历史知识的重要载体之一,虽然任何一本教材都不可能是完美的,但它的科学性和权威性是值得信任的,是学生获取真实历史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
细看当今的课堂,特别是一些公开课,存在贱视教材甚至是抛弃教材的现象,对教材只作浮光掠影式的阅读或不屑一顾,只追求“花哨”的教学,学生对史实还是一知半解就急于让学生进行知识迁移,刻意让学生创新求异。看似“热闹”的课堂,却是浮躁不堪,华而不实。
和谐的历史课堂应该是正视教材的课堂。“要学生有感受,教师首先要有感受;要学生能体验,教师首先要能体验;要学生动情,教师首先要动情”。教师要在备课前甚至是课后认认真真地钻研文本,吃透教材的基础上带领学生一步一步地走进历史,引导学生探究历史深处,汲取精华,以古鉴今,学生才能“树立崇尚科学的精神,坚定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同时,新课程强调“用教材教”,教材是文本,而非范本。教师要引导学生用教材学,又不局囿于教材,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走出教材,走进真史。
2、和谐的课堂是学生“求真”的课堂
曾经听过这样一堂课,教师在上《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一课时讲到:“明太祖朱元璋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废除了宰相,从此中国再无宰相一职”,一个学生突然举起手来,教师示意他站起来,问其原因。该学生反驳道:“清朝有宰相的,电视剧《宰相刘罗锅》里的刘墉就是清朝的一名宰相”。面对突如其来的反驳,教师没有批评这位学生的冒失,反而面露喜色,和蔼地说:“这个问题问得好,说明同学们不迷信老师,不拘泥于教材,那么清朝的宰相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请大家一起来讨论一下。”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作了一一地点评,最后揭开了谜底:“刘墉是清朝的内阁大学士,他在朝廷中地位相当于以前的宰相位置,所以在老百姓心目中他就是一位‘宰相’,其实清朝没有再设‘宰相’一职。”这堂课的出彩之处就在于教师及时激发了学生追求真知的欲望,积极引导学生拨开重重迷雾、去探寻历史的真相。
和谐的课堂是学生“求真”的课堂。尊重学生思维和情感的自主性,教师不能够代替学生去感受、去摸索、去思考,而是应该营造宽松自由的氛围,鼓励学生质疑,调动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积极性,让学生体验探究真知的乐趣,从而培养他们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增强敢于挑战权威的信心。
三、体验真诚——和谐课堂的支柱
和谐的课堂是师生真诚交流的课堂。师生之间的交往被看作是影响教学有效性的一个关键因素,良好的教学效果取决于师生间良好的交往,师生间良好的交往取决于师生间真诚的交流。
1、要与学生进行真诚地沟通
新课程要求教师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从居高临下的权威走向平等中的首席,自觉改变传统教学中“我讲你听”的教学模式,要真诚倾听学生的声音,关心学生的感受,这样学生才敢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在课堂上充分张扬个性、表现自我。
当教师重视与学生的真诚沟通,当他以亲切的、真诚的态度去对待学生时,学生们情感深处的“软肋”就被激活了,纷纷敞开心扉,表达内心真实的感受,课堂教学的效果也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教师要真诚地关爱学生
教师的反馈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课堂上,面对那些回答问题有困难的学生,面对学生错误的回答,教师不要打断或呵斥学生的回答,以免大大地挫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对自己失去信心,甚至自暴自弃,放弃追求。如果教师换种方式,真诚地去关心他、帮助他,那么对他的伤害就会降低到最低程度。比如学生回答不上,问他一个无关的问题,“你平时跟班上哪个同学关系比较要好啊?”小A指指同桌,脸上写满了疑惑。教师说:“那就请你的好朋友来帮帮忙吧”。教师很巧妙地帮助小A打破了尴尬的局面,替小A同学在全班学生面前解了围,使小A保住了自尊,也使得教学顺利地进行下去。
论文结束语:求真是历史学科的第一属性。古罗马时期的希腊史学家波里比阿曾经说过:“‘真实’之于历史,犹如双目之于人身,如果挖去某人的双眼,这个人就终身残废了;同样,如果从历史中挖去了‘真实’,所剩下来的岂不是无稽之谈?” 剥落繁华,回归本原,真实的历史课堂是真正的以学生为本,真正为了学生发展的课堂,是关注学生真实的生命质量,实现学生真实的生命成长的课堂;是师生在真实中享受历史,在真知中生成智慧,在真诚中体验成长的课堂。

参考文献:
高慎英、刘良华著 《有效教学论》,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赵亚夫 《历史学:历史课有效教学的原动力》,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本,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文章推荐:

我要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