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98核心期刊网-专注期刊论文发表20年!
您的位置:主页 > 论文范文 > 医学论文 > 超声引导下肌间沟入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效果分析

超声引导下肌间沟入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效果分析

摘    要: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肌间沟入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2月—2022年2月于江苏省东台市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行肌间沟入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电脑盲选方式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行传统方式阻滞,观察组行超声引导下方式阻滞。比较两组麻醉效果、阻滞起效与持续时间、阻滞前后心率及平均血压、术后疼痛情况。结果:观察组麻醉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3)。观察组阻滞起效时间短于对照组,阻滞持续时间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阻滞前,两组心率、平均血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阻滞后,两组心率高于阻滞前,平均血压低于阻滞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超声引导下肌间沟入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效果显著,可缩短麻醉起效时间,延长麻醉持续时间,缓解患者疼痛症状,建议应用并予以推广。
关键词:超声引导;肌间沟入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
 
臂丛神经阻滞已有百年历史,早在1884年美国外科医生霍尔斯特德应用可卡因注射到臂丛神经完成第1例臂丛神经阻滞[1]。肌间沟入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会影响患者神经,若操作不当,不仅达不到理想的麻醉效果,还易引起较多并发症。常规麻醉方式为解剖定位,创伤性较大,麻醉效果较差,容易导致患者神经阻滞不全面。而超声引导下进行阻滞麻醉,能够提高穿刺精准度,还能保证患者麻醉安全[2]。本文旨在探讨超声引导下肌间沟入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选取2021年2月—2022年2月江苏省东台市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行肌间沟入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电脑盲选方式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29~58岁,平均(31.11±2.33)岁。观察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28~59岁,平均(31.15±2.34)岁。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患者及其家属知晓本研究内容,签署知情同意书;行肌间沟入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患者。
排除标准:(1)精神异常,沟通障碍者;(2)临床资料不完整者;(3)患全身皮肤疾病者;(4)重要器官功能不全者;(5)有麻醉药物过敏史者。
方法:对照组行传统方式阻滞,患者取平卧位,头部偏向健侧,肩部放松,手部紧贴身体两侧,建立静脉通道。应用穿刺针于皮肤垂直穿入患者前斜角肌和中斜角肌之间肌间沟,深度约4 cm,缓慢推进,直至存在异感,触及横突立即停止,回抽试探,如未回血则开始注入麻醉药物。观察组行超声引导下阻滞,患者取平卧位,建立静脉通道,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扫描范围为前斜角肌、中斜角肌,分析斜角肌周围实际情况。缓慢移动超声探头,保证臂丛神经在超声图像中间,进行超声图像监测,根据超声提示情况进针及超声探头观察皮肤穿刺情况,通过中斜角肌推至进入,根据超声探头显示情况进行麻醉。
观察指标及麻醉效果判定标准:(1)观察两组麻醉效果。a.显效:患者无疼痛感觉,生命体征稳定;b.有效: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存在轻微痛感;c.无效:患者生命体征变化较大,疼痛感较强。麻醉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2)观察两组阻滞起效时间和持续时间。(3)观察两组阻滞前后心率、平均血压水平。(4)观察两组患者术后疼痛情况,根据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进行评估,总分10分,分数越高说明疼痛越严重。
统计学方法:数据应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麻醉效果比较:观察组麻醉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3)。见表1。
表1 两组麻醉效果比较[n(%)] 
两组阻滞起效时间和持续时间比较:观察组阻滞起效时间短于对照组,阻滞持续时间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阻滞起效时间和持续时间比较
两组阻滞前后心率、平均血压比较:阻滞前,两组心率、平均血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阻滞后,两组心率高于阻滞前,平均血压低于阻滞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阻滞前后心率、平均血压比较
注:与本组阻滞前比较,*P<0.05
两组术后疼痛情况比较:对照组术后VAS评分为(4.37±1.67)分,观察组为(2.10±0.23)分,观察组术后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20;P=0.001)。
讨论
臂丛走行在斜角肌间隙神经血管和延伸间隙当中,其被横向分为斜角肌和腋下间隙。如果臂丛发生神经和神经根独特鞘膜时会将间隙进行纵向分离,易导致局麻药物扩散受到限制。精准解剖定位不仅能够提高神经阻滞效果,还能提升麻醉穿刺效果[3]。常规定位方法主要为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穿刺,根据穿刺针回抽是否存在回血情况进行穿刺位置判断。常规的定位方式精确度较差,并且易对患者血管造成一定损伤。肌间沟入路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一种[4],实施过程中要求较高,注意事项较多,需要注意穿刺针不能过浅或过深,容易穿破胸膜造成气胸[5]。
在进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时,由于位置较特殊,加上容易出现阻滞神经不全等情况,还容易引起较多并发症,所以需要注意不能两侧同时进行阻滞[6]。传统的解剖定位肌间沟入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需要根据临床医生穿刺经验进行,往往依靠解剖标志进行定位,穿刺过程中极容易破坏血管、神经,还可能引起局部麻醉药物中毒反应[7]。随着超声技术不断发展,超声引导下肌间沟入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逐渐明显,精准解剖定位能够提高麻醉穿刺和神经阻滞效果,对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超声技术不断发展,超声检查逐渐成为医学影像学诊断核心技术,实现组织结构和内脏器官可视化。将超声技术应用于手术麻醉穿刺中,能够结合超声技术,判断进针方向和针尖位置,从而提高穿刺精准度,保证麻醉和手术治疗效果。将超声引导应用于肌间沟入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中,能够清晰观察患者前中斜角肌之间臂丛神经横断面,实现穿刺过程实时观察,对穿刺针进针方向、深度均能够明显显示。根据显示情况调节穿刺最佳位置,同时调整穿刺针斜角方向,从而促使局部麻醉药物注射到靶向神经周围。通过超声显示情况能够避免在穿刺过程中对血管、神经造成损伤,准确定位,提高阻滞效果,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保证阻滞安全性。通过超声引导能够减轻对神经的损伤,缓解患者不适症状,保证其舒适度。将超声技术应用于肌间沟入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中具有重要意义,对临床操作、疗效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超声引导下肌间沟入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技术比传统技术更安全、可靠。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麻醉效果优于对照组,阻滞起效时间和持续时间优于对照组,术后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王伟[8]、张锦芳[9]研究结果一致,说明传统方法已经较难适用于目前肌间沟入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中。刘妍[10]研究上肢手术患者采用超声引导下麻醉的效果,结果发现,超声引导下阻滞麻醉起效时间较短,能够获得满意效果,进一步证实了本次研究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综上所述,超声引导下肌间沟入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效果显著,可缩短麻醉起效时间,延长麻醉持续时间,缓解疼痛症状,建议应用并予以推广。
 
参考文献
[1]彭秀梅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效果[J]智慧健康, 2021,7(13):12-14.
[2]魏冬生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价值[J].中西医结台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20,8(30);:29.
[3]普令东高频超声引导定位在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20,24(26)-3766-3767.
[4]王建平;朱俊海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效果[J]医疗装备,2020,33(2):119-120.
[5]张世香,石国强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联合锁骨上入路臂丛神经阻滞在老年.上肢手术患者中的临床效果[J].智慧健康,2020,6(2):138-139.
[6]王利平喻红彪,苏明萍超声引导下喙突旁入路与肌间沟入路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比较分析[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2019,16(6)-:132-134.
[7]许雪娜,田皇华超声引导下肌间沟与腋路入路行臂丛神经阻滞在桡骨远端骨折手术中应用比较[J].外科研究与新技术2019,8(3):160-162.
[8]王伟超声引导下肌间沟入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临床效果分析[J].中外医疗,2020 ,39(23):30-32.
[9]张锦芳超声引导下肌间沟入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效果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52)-:160.
[10]刘妍超声引导下肌间沟入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应用及效果观察[J].哈尔滨医药,2019,39(5):430-431.

文章推荐:

我要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