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98核心期刊网-专注期刊论文发表20年!
您的位置:主页 > 论文范文 > 医学论文 > 针灸疗法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梗死后上肢麻木的效果分析

针灸疗法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梗死后上肢麻木的效果分析

摘    要:目的:探讨针灸疗法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梗死后上肢麻木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3月—2021年3月北京市西三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收治的82例脑梗死后上肢麻木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对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辅以康复训练、针灸疗法。比较两组上肢麻木症状评分、临床疗效、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生活质量。结果:治疗前,两组上肢麻木症状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上肢麻木症状评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上肢麻木症状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治疗前,两组基本生活活动能力(BADL)、辅助生活活动能力(IAD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BADL、IADL评分均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BADL、IADL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治疗前,两组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74)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后6个月,两组GQOLI-74评分均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GQOLI-74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在脑梗死后上肢麻木患者的治疗中联合采用针灸疗法、康复训练,可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改善麻木症状,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与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关键词:脑梗死;上肢麻木;针灸;康复训练;
 
随着人们饮食结构、生活方式的改变,中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者数量明显增多,尤其是脑梗死,其发病率、致残率、病死率高,已成为危及我国居民生命安全的重要原因[1]。肢体偏瘫是脑梗死患者的常见后遗症,以上肢麻木最常见,限制患者日常生活活动,降低生活质量,甚至加重家庭及社会负担[2]。近些年,临床发现针灸在脑梗死后上肢麻木的治疗中具有独特优势。基于此,本研究探讨了针灸疗法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梗死后上肢麻木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选取2019年3月—2021年3月北京市西三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收治的82例脑梗死后上肢麻木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1例。对照组男24例,女17例;年龄45~76岁,平均(57.61±10.23)岁;上肢麻木部位:左侧15例,右侧26例。观察组男22例,女19例;年龄46~76岁,平均(58.19±11.07)岁;上肢麻木部位:左侧18例,右侧23例。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1)结合患者临床表现,磁共振(MRI)、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等常规检查确诊为脑梗死后上肢麻木;(2)患者具备良好的视力及听力,依从性良好;(3)患者对研究内容及目的知情,主动参与。
排除标准:(1)认知障碍、心理疾病患者;(2)合并影响研究顺利开展的疾病,包括肝肾功能不全、占位性疾病等;(3)研究过程中因自身原因退出者。
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对症治疗,包括营养支持、抗血小板治疗、降血压、调控血糖及血脂、营养神经支持等。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辅以针灸疗法、康复训练,与患者主动交谈,介绍疾病相关知识的同时详细介绍康复训练、针灸疗法的临床意义及目的,重点强调相关注意事项,以取得患者的理解、配合。(1)针灸疗法:选择脾俞穴、心俞穴、肺俞穴、肾俞穴、肝俞穴,单侧,常规消毒,用无菌针灸针刺入各穴位,辅以提插、捻转手法行平泻平补,左右交替进行,得气留针30 min,1次/d,7 d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2)康复训练:根据患者实际病情进行相应的训练,如早期以被动运动为主,即保证患者肩、肘、髋、膝、踝关节屈曲基础上进行肢体伸展、抬举训练,如外旋前臂、外展腕关节;协助患者选择健侧卧位,定时为其翻身,以促进受压部位血液循环,被动运动训练2~3次/d;稳定期以主动运动为主,包括患侧上肢的屈曲、伸直、内旋、外展等,必要情况下借助器具进行肢体训练,如滚筒、沙磨板训练肢体控制能力,逐渐过渡至翻身训练、坐位平衡训练、站立训练及其他日常生活活动。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1)观察两组患者上肢麻木症状评分,以《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为工具[3],根据患者麻木症状严重程度进行评分,无症状记0分,轻度症状记1分,中度症状记2分,重度症状记3分。分值越高说明麻木症状越严重。(2)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a.痊愈:麻木症状消失,症状积分降低>95%;b.显效:麻木症状明显改善,症状积分降低70%~95%;c.有效:麻木症状有所好转,症状积分降低30%~69%;d.无效:麻木症状未见好转,症状积分降低<30%[4]。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3)观察两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选择日常生活自理能力量表(ADL)为评价工具,分为基本生活活动能力量表(BADL)、辅助生活活动能力量表(IADL)。BADL总分60分,分值越高说明基本生活活动能力越强;IADL总分126分,分值越高说明辅助生活活动能力越强。(4)观察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对患者随访观察6个月,采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74)进行评估,该量表包括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物质生活状态4个维度,共74个条目,分值80~400分,评分越高说明生活质量越好。
统计学方法:数据应用SPSS 26.0统计学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上肢麻木症状评分比较:治疗前,两组上肢麻木症状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上肢麻木症状评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上肢麻木症状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见表1。
表1 两组上肢麻木症状评分比较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见表2。
表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两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比较:治疗前,两组BADL、IAD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BADL、IADL评分均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BADL、IADL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见表3。
表3 两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比较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
两组GQOLI-74评分比较:治疗前,两组GQOLI-74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后6个月,两组GQOLI-74评分均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GQOLI-74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见表4。
表4 两组GQOLI-74评分比较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
讨论
脑梗死是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之一,其发生和多种因素有关,表现为失语、偏瘫等症状。研究指出,一侧肢体感觉障碍是脑梗死患者的常见症状,发生率约为65%,以肢体麻木最常见,持续不断,逐渐加重,影响患者心理健康及日常生活能力,生活质量降低[5]。脑梗死后肢体麻木的发生与人体感觉系统传导神经通路受损有关,为此,选择营养神经类药物、改善血液循环类药物进行临床治疗,虽然可取得一定效果,但是不能达到良好的预期目标,尤其是对于病程长、麻木症状严重的患者,单纯药物治疗无法改善肢体麻木症状。
“麻”意为皮肤感觉异常,指患肢似有触电感、微针刺痛感;“木”意为皮肤感觉缺失,痛痒毫无知觉。中医认为,脑梗死后肢体麻木的病机为气血虚弱,内伤不足,络脉空虚所致;各邪气(外感风寒湿热、痰饮阻滞等)所致经脉气血运行不畅,气滞血瘀阻滞经脉,无法运达至皮肉,不通而麻木。故而提倡调整阴阳、疏经通络、理气调血为脑梗死后肢体麻木患者的治疗原则。
胡细佑等[6]指出,温针灸结合颞三针联合康复锻炼方案有利于改善患者功能障碍症状,以及促进肌力的有效恢复,优化生活质量。陈立早等[7]指出,针刺五俞穴为主,配合十宣放血治疗方案疗效确切,对脑卒中后肢体麻木患者感觉神经功能的恢复及生活活动能力的提高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结合本文结果,可以发现针灸治疗在脑梗死后肢体麻木中具有明显的作用效果,联合康复训练的作用效果更佳。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较对照组高,提示联合方案具有良好的协同增效功效。研究还显示,观察组BADL、IADL及GQOLI-74评分较对照组高,提示联合治疗方案的远期效果更明显,利于提高患者日常活动能力,优化生活质量。原因为针灸作为中医外治法可通过刺激特定穴位,使脑细胞兴奋,进而修复受损神经,以及增加脑血流量,改善脑部血液循环,从而改善肌张力异常,缓解肢体麻木症状,逐步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使之早日恢复正常生活。
综上所述,在脑梗死后上肢麻木患者的治疗中联合采用针灸疗法、康复训练,可改善麻木症状,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与生活质量,治疗效果理想。鉴于相关报告较少,今后仍需继续探究脑梗死后上肢麻木患者的治疗方式,深入分析针灸疗法、康复训练的价值,以期丰富研究成果,为其他研究的顺利开展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提升我国脑梗死后上肢麻木患者治疗水平。
 
参考文献
[1]杨爽.低频经头六r TMS治疗脑卒中恢复期上肢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及对FMA评分、BI指数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21, 19(3):492-494.
[2]李晓格中医特色护理在脑卒中后肢体麻木中的应用[J].光明中医,2021,36(13):2247-2249 .
[3]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2 ,392.
[4]孔雪,汤智伟李树香,等综合康复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的临床研究[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21,24(14):1210-1214.
[5]陈清法,黄华垚,陈振强等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系统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痉挛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21,36(4):437-442.
[6]胡细佑,张承磬胡蓉.温针灸结合颞三针联合康复锻炼治疗脑卒中后肢体功能障碍临床研究[J].陕西中医,2020.41(1):99-101.
[7]陈立早,王井泉,许秀峰,等针剌五俞穴为主配合+宣放血治疗丘脑卒中后肢体麻木30例临床观察[J]湖南中医杂志,2020,36(9):63-64.

文章推荐:

我要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