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98核心期刊网-专注期刊论文发表20年!
您的位置:主页 > 论文范文 > 教育论文 > 物流管理专业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改革实践

物流管理专业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改革实践

摘要:“双创”背景下创新能力培养成为高校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要内容。首先,结合物流管理专业自身特征,从人才培养规格的内在要求入手分析了创新能力培养的支撑体系,包括课程群的设置、加强课程之间的联系、设置创新创业类专项课程、加大课程内部的创新实践环节、建立学生参加学科竞赛的常态机制等方面。其次,探讨了适应创新能力培养的课程改革和教学方式改革。再次,从评价内容、评价方法和评价主体等三个方面阐述了创新能力培养的过程管理和效果评价。最后,提出了高校在教学团队和教师队伍建设中保障创新教育的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物流管理;创新能力培养
 
引言
 
“以本为本”指出了高等教育的根本在于培养专业基础知识扎实、具有创新思维与能力的人才,在“双创”背景下,创新能力在高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地位和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很多应用型本科院校将创新能力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积极开展创新能力培养的改革与探索。然而,由于学生在大学之前长期所接受填鸭式和应试式教育方法的限制,以及学校创新能力培养资源和环境的欠缺,高校在创新能力培养方面仍然处于转型和探索阶段,可复制推广的普遍经验少之又少。如何在新形势下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实践中有哪些成功经验可以推广和借鉴?通过对广东省五所应用型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考察,以及对专业负责人、骨干教师的访谈和交流,总结当前高校在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创新能力培养方面的做法和经验,整合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相关理论,为物流管理专业开展创新教育提供经验参考和借鉴。创新研究始于熊彼特所提出的创新理论,关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大多运用“刺激—反馈”理论解释外部因素对个体创新能力培养的积极作用[1]。其后,一些学者注意到教师的人格特质和教学方法也是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影响因素[2-3]。国内学者郑金洲(2000)较早开始讨论了创新人才的基本特征,知识在创新能力培养中的作用,以及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改革等问题[4]。随后,一些学者进一步研究了基于创新能力的考试改革[5]、课程改革[6],建设思考性的课堂学习环境[7],创新能力培养的个体差异性[8]等问题。创新能力培养隐含地假定了其可以通过专业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获得,商科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包括五个维度的训练,即专业知识、实践能力、创新思维方式、创新兴趣、创新精神[9]。当前,一方面,关于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受到较多研究,参与式教学[6]、实践育人体系建设[10]、创客教育[11-12]、SPOC在创新教育中的运用[13]等新方法新技术在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另一方面,很多学者注意到了创新教育理论、方法、技术的综合运用,更加注重创新能力培养的协同效果[14-20]。目前,关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和研究成果较丰富,新方法和新技术层出不穷,呈现多元的趋势,各高校都有自身独特经验,但其普遍性和推广性仍然有待实践检验。各高校仍然要依据专业自身定位和所拥有的资源进行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和实践,设计个性化的创新能力培养体系。
 
1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人才培养方案设计
 
1.1创新能力培养对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内在要求
 
根据《物流管理与工程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包括专业理论和方法,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等层次。在知识层面,要求扎实地掌握管理学、经济学、工学等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认识物流业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掌握物流系统优化方法、物流工程和装备的应用技术、采购与供应链管理方法。在能力层面,要求具有一定的分析和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自学能力、知识迁移与应用技能、创造性科研和创业就业能力、计算机和外语能力、沟通能力和跨语言、跨文化交流能力等。在素质层面,要求具备包括政治素养、哲学素养、品德修养、人文素养,具备较强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良好心理素质和健康体魄等。各个高校对专业的定位和拥有的资源差异决定了对创新能力的培养方式存在个性化要求。因此,在国家标准的基础上,依据专业定位和相关学科资源情况确定本专业创新能力培养的路径是专业建设的必由之路。物流管理专业是一个涉及多领域知识的综合学科,具有经济学、管理学、工程学、运筹学、数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特点,所需知识面广,研究方法多元化,实践应用能力要求较高,这就要求学校在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时要充分考虑物流管理专业多学科交叉的特点,围绕创新目标进行物流基础类、物流战略类、物流方法类和物流运营类课程群的设置[21],促进相关学科知识在本专业的协同和融合,构建支持创新能力培养的课程模块。创新能力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相应的硬、软件条件支撑,建设创新能力培养的支撑体系不仅要求把创新能力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纳入培养方案,加强支持创新能力培养的培养方案设计,而且要求加快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改革,适应当前以“学生为中心、产教融合”的创新教育理念,强调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中心地位。在此模式下,教师从知识传播转变为课堂学习的组织和辅导,从而充分激发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此外,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要加强基于创新教育的课程改革,包括增加创新创业类专项课程,在主要专业课中设置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环节,在实验和实践课程加强创新能力培养导向等。设置创新学分和必修课,建立基于创新能力的人才培养导向,吸收来自企业专家关于人才培养规格的意见。
 
1.2增设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目标的专门课程
 
设置具备专业特色的综合创新实践课程等旨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的课程。一般认为,创新能力都源于解决实际问题,不是教(传递)而得之。因此,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设定实际问题的情境,引导和帮助学生思考,学生通过思维加工解决实际问题,在此过程中产生新的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从而发展自己的创新思维方式和能力。在这方面,西方所提出的问题为本的教学(Issues-BasedTeaching)不失为一种可供选择的教学方式[4]。因此,可以在专业培养方案中加入以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的综合性课程,制定以问题解决为目的的课程标准,引入新的基于创新思维训练的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
 
1.3通过专业项目建立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
 
专业培养方案并不能保证学生获得专业知识的系统化,任课老师也很少关注所讲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内在联系,这些原因导致学生获得的专业知识碎片化,在面对实际问题时很难通过系统性思考获得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导致看待和解决问题的片面化、局部化。因此,教师可以在教学中设定综合性项目,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训练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而不是局限于所讲课程的知识和能力要求。实践中,部分高校通过课程群中设置的共享教学资源建立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具体做法是,课程群内建立共享的案例库、知识库、题库、项目库、课外专家库等教学资源库,每门课程根据知识体系从资源库中抽取所需资源,通过教学资源建立课程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连贯性的训练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
 
1.4加大课程内部的创新实践环节
 
目前,大部分高校所设立的物流管理专业在培养方案中增加了课程内部实践环节,但是,由于实践环节学时较少,实际教学中效果并不理想,实践环节往往沦为参观课、作业课、讨论课等。实践环节要取得预期效果,必须颠覆原来的教学设计,将理论讲授为主实践教学为辅的教学模式转变为实践教学为主理论教学为辅的教学模式,即以解决问题为导向强化课内实践环节的主体作用,理论教学服务于实践环节教学,突出理论教学对于“解决问题”的有用性。围绕专业问题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设计得到了很多专业教师的认可,在教学过程中也让学生对知识的目的性和“有用性”有了深刻的认识。将专业问题与学生的平时作业和实践教学环节结合越来,能够改变教和学的相互关系,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学习和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往往应付教师布置的作业;以问题为导向,将教师的身份转变为“帮助”学生完成任务,教会他们解决专业问题的知识和方法,使学生的学习有了目的性和主动性。实践中,有些教师围绕身边事设计的专业问题容易引起学生情感上的体验,学生在生活中对这些问题已经有过体验和思考,再结合专业思考容易取得良好的效果。例如,教师在《运输管理》课程中的“运输线路规划”教学环节,让学生对校园巴士的运行线路进行调研和分析,学生积极性很高,分析了很多实践中校园巴士运行线路方面的不足之处,提出了很多有启发性的建议。
 
1.5建立学生参加学科竞赛的常态机制
 
目前,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具有自发性、自主性,参不参加,以及参加什么竞赛多由学生决定,学校和教师在其中没有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建立基于学科比赛的常设学生组织,组建跨专业、跨学科、跨学院、跨学校的优秀创新团队,发挥学生组织的自我管理、自我学习、自我传承作用。联合校外实习基地、校外专家所在企业、校友创办或管理的企业开展创新能力培养,由相关企业提供企业数据,并进行指导,参加各种创新创业比赛,在实践中效果很好。加强专业课程与学科竞赛的联系,如物流系统分析与设计、物流专业综合创新实践等课程的教学设计和考核,以学生的平时作业、小组学习报告和期末课程设计作业作为培育项目,进一步修改和完善,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学科竞赛。
 
2创新能力培养的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改革
 
根据创新能力培养的目标,要选择以研究、训练、实践为主的教学方式,诸多新的教学方式异军突起,成为学者们研究的重点和教师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但在选择教学方式时,应注意教学形式和内容的结合,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不能为了新方法而应用新方法,新的教学方式应当服务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当前,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得到较多应用,课堂上通过探究式教学、启发式教学、项目式教学、小组学习、专家讲座、实验和实训、行业专家讲座等形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性思考,而将基础性知识留在课外由学生通过线上自学的形式完成。各种教学方法在创新能力培养中的应用和作用如表1所示。在线上教学模块中,将课程的主要内容分解为基本知识、技能和能力,基本知识重点体现专业前沿知识、新技术、新方法及其应用,通过云班课、超星尔雅等线上平台以学生自学的形式进行。教师的主要作用在于设计课程的基本技能和能力要求的任务,在课堂中下达任务,鼓励和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每种教学方法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有不同的适用范围,探究式方法主要运用于学生掌握新的理论、方法和知识;启发式方法主要运用于解决问题的新思路;项目式方法则适用于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或教学章节;小组合作学习多适用于分工协作完成学习或任务的情境。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教学目标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例如,用项目式教学法分配给各个小组任务,其中涉及到的新理论和方法可以通过探究式教学法组织学生学习,遇到困难可以通过启发性提问引导学生思考解决困难的思路和方法。当前,一些第三方教育机构深度参与课程建设,帮助专任教师建立课程资源,并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建设线上教学资源。这些教育机构在技术方面有丰富的经验,在课件设计、动画制作、视频录制、声音和字幕处理、内容呈现方式和后期制作等方面应用了大量新技术,使教师从繁重的课程技术处理中解放出来,专注于教学内容的设计,这是一种效果比较理想的方式,但是成本较高,对于教学预算有限的高校可以考虑多个学校合作进行课程建设,共享教学资源和课程资源。
 
3创新能力培养的过程管理和效果评价
 
对创新能力培养的效果评价是一个普遍认可的难点,从实践来看,创新就意味着大概率的失败,如何评价“失败”中创新性思维和行动?首先需要摒弃传统的以结果为导向的评价体系,改为对创新过程的管理和评价。线上教学资源的建设能够让教师从重复性教学授课任务中解脱出来,将更多的精力放到参与和管理学生的学习任务中,辅导和帮助学生专业问题和项目的设计思路、社会调查方案的规划、调查问卷的设计、难点问题的解决方法、成果的撰写规范、演讲和展示效果的评价、作业和作品的评价等工作,使学生在深度的学习和创新性实践中得到更多的指导,在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和应用专业知识,培养学生思考实际问题的创新性思维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方法和实践能力。在创新能力的评价方面,应改变传统的以结果为导向的评价机制,首先,在评价内容方面,对创新能力培养的结果评价不能停留在试卷层面,或者仅仅根据问题、任务和结果的达成情况进行评价,而应重点关注创新思维过程,即是否进行了创新思考,是否提出了分析问题的新视角,是否应用了解决问题的新方法等。允许学生的尝试性、创新性失败,加大平时成绩的比重,注重对基础知识、小组合作、理论和方法的应用、实践能力等方面的考核。其次,在评价方法方面,应根据不同的课程内容设置不同的评价指标体系,对理论学习、作业、任务、学科竞赛、实验实训、课程实践和实习等建立不同的考核指标体系,如理论课可以为导向考查学生对新知识和理论的掌握程度;问题解决和任务可以为导向考查学生解决问题或完成任务的思路和过程;小组合作学习可以考查学生分工和协作的合理程度、小组学习的过程组织等。最后,在评价主体方面,改变常用的教师单一主体的评价方法,采用学生互评、教师评价、成果获奖等多元考核方式进行评价。
 
4建设支撑创新的教学团队和教师队伍
 
教师是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归根结底,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依赖高水平的教学团队和教师才能得以实现,教学团队和教师队伍建设是创新能力教育的根本。为此,高校应建立鼓励创新能力教育的制度设计,纳入教师的招聘、职称晋升、考核、提拔等,在制度、资金、职业发展等方面有效地支持教师进行课程建设和课堂教学;加强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大力开展产学研合作,鼓励教师到企业挂职煅练,强化教师的实践能力,为学生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提供教学平台。鼓励教师通过进修掌握专业课程教学的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鼓励和引导课程改革,促进课堂教学模式从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变。

文章推荐:

我要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