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98核心期刊网-专注期刊论文发表20年!
您的位置:主页 > 论文范文 > 经济论文 >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

 摘    要: 中国环境生产力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三个阶段的主题分别是环境是发展生产的物质源泉, 环境就是生产力,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论文对这三个阶段内容进行了概要性的分析, 有助于我们深化对环境与生产力辩证关系的认识。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环境生态; 环境生产力思想; 发展过程;
 
  环境与生产力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 环境不仅是生产力持续发展的条件和基础, 同时又是生产力的主要构成因素, 环境的再生产总是不可分割地同经济的再生产交织在一起。因此, 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对环境与生产力的内在辩证关系进行了艰辛的理论探索与实践探索, 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环境生产力思想。
 
  一、环境是发展生产的物质源泉
 
  在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早期阶段, 中国共产党就已经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环境与发展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由于种种原因并没有深入的研究。但毛泽东作为我国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领袖对环境在物质生产中的基础作用还是进行了初步的有效的探索。他曾多次在其着作中提到要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环境保护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马克思恩格斯认为,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持续发展的永续的自然基础, 人类的劳动和自然界两者共同构成了一切财富的物质源泉。因此, 环境、资源也是物质财富的重要构成要素, 更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前提。毛泽东在继承马克思的自然生产力思想的基础上, 密切结合我国建国后的现实国情, 指出:“天上的空气, 地上的森林, 地下的宝藏, 都是建设社会主义所需要的重要因素。”[1]可见, 毛泽东把环境的要素纳入到了经济发展之中, 认识到了环境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因此, 他大力倡导植树造林、水土保持、根治水害、控制污染, 以美化人们的生活和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 甚至要求要使我们的国家达到园林化, 到处都很美丽, 彻底改变自然面貌。1973年国家建委和卫生部制定了我国的第一个环境标准, 以排放污染物的浓度为控制标准, 这为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自然空间。但是建国之初, 我国的主要任务是解决经济的发展问题和人民的温饱问题, 因此, 发展经济、实施工业化是必然的选择, 但是由于工业化处于起步阶段, 因而对环境、生态的破坏还不是很突出, 也未能在社会形成浓厚的环保意识。
 
  随着改革开放战略的实施以及经济建设规模的扩大, 经济、工业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日益明显。邓小平作为我国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领袖在中国共产党已有的环境思想的基础上, 结合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 对我国环境生产力思想的内容进行了科学总结和进一步的补充完善。
 
  邓小平认为, 环境关系着经济的持续发展, 在认识到环境与经济发展、环境生产力与社会生产力之间的辩证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用发展来改善环境的战略思想。当时中国社会经济正处于高速发展的重要阶段, 良好的自然环境和充足的生态资源对经济发展尤为重要。但是当时的环境污染已经在局部地区危害了工农业的发展, 这引起了邓小平的高度关注。他强调在对自然的开发过程中一定要遵循科学性、合理性的原则。针对西南地区的盲目开荒, 邓小平指出:不要鼓励开荒, 开荒要砍树;针对山区建设, 他有指出禁止破坏山林, 多搞经济林, 以促进经济发展。1984年国务院在发布的《关于深入扎实地开展绿化祖国运动的指示》中把绿化祖国提到了战略的高度, 强调自然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第一位工作就是绿化祖国, 它关系着工农业发展目标的实现。因此, 自然的绿色化已经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正是基于经济建设中环境与经济发展、生产力发展的现实关系, 邓小平多次强调发展经济和生态环境保护两者之间的步调必须保持一致, 以良好的环境促进经济的发展。这在当时以经济发展为核心任务的中国来说是难能可贵的。如果过度的发展带来的生态危机致使人们的生活陷入困境, 那么, 我们经济发展的成果就会大大折扣。针对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问题, 邓小平指出我们要“先种草后种树, 把黄土高原变成草原和牧区”[2], 这样不仅生产力会得到发展, 而且, 人们生活也会改善甚至富裕起来, 针对工厂的脏乱差的状况和三废的排放, 他又指出工厂的清洁环境是综合能力的体现, 要解决好污染问题。因为只有这样生产力的持续发展才具备良好的自然条件。用什么样的方式保护环境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改善人民生活这是邓小平着重思考的重大问题, 他认为应该用科学技术和法制这两大利器来达到这一目的。
 
  邓小平在1978年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就提出要以法律的形式加强我国环境保护工作, 以法律法规的刚性制度和约束来确保环境建设的顺利实施。邓小平指出:“应该集中力量制定……各种必要的法律, 例如……森林法、草原法、环境保护法。”[3]将环境保护纳入法制轨道, 使其拥有法制性、强制性, 使环境保护真正的做到有章可循。与此同时还要加大科学技术的研究及引用以保护环境, 邓小平在1983年的谈话中指出:“保护生态环境……要靠科学。”[4]34邓小平在执政期间, 确定了包括计划生育、环境保护、耕地保护、科教兴国和对外开放在内的五项基本国策。其中, 环境保护、耕地保护更是直接关系到环境保护的政策。他强调要做到环境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双向发展需要我们的不懈努力和长远规划。而这一规划的贯彻落实就必须以一定的制度作为保证。总之, 邓小平意识到了环境与生产力之间的确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认为环境的改善、优化对于发展生产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环境和资源……是发展生产、繁荣经济的物质源泉。”[4]20
 
  二、环境就是生产力
 
  20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环境污染和危机向全球的扩展, 可持续发展问题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 同时也是我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切实面临和解决的问题。以江泽民和胡锦涛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在吸收和借鉴了毛泽东和邓小平的环境生产力思想的基础上, 结合了当时国际发展的客观规律及中国自身的国情, 认为西方国家的发展历程和我国的发展历程已经充分证明环境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 甚至环境本身就成为了一种生产力。
 
  江泽民在领导中国发展经济的同时十分注重环境的改善和保护, 多次高瞻远瞩地指出“经济搞上去了, 环境也保护好了, 人民群众就会更加满意, 更加支持党和政府的工作”[5]。我们可以从两方面进行理解, 其一, 社会发展所要求的不仅仅是经济的提高, 财富总值的增加, 而是社会整体的发展和进步。而环境保护工作的质量就是衡量社会发展的重要文明指标。在国家发展进程中经济发展力度要与环境承载力相适应, 发展速度要与资源环境相协调, 实现发展的良性循环。其二, 优质的环境是人的生活生产的有效保障, 良好的生存与发展环境是提高其生产生活质量的基本前提与重要内容。劳动者作为生产力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社会生产活动中扮演着主导者的角色, 是最重要的生产力。若要使劳动者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积极充分的得到发挥, 就要为劳动者提供优质和稳定的生活环境和自然环境, 保证其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基于此认识, 1996年江泽民在全国第四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的讲话中首次提出了“保护环境的实质就是保护生产力”[6]的着名论断, 并鲜明地指出环境质量是衡量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的标志。这一科学论断把环境建设上升到生产力的高度, 明确的告诉我们环境保护也是发展生产力发展的一个基本要素。它是针对我国环境保护问题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相互制约的客观现实提出来的, 它从理论的高度向我们阐明了环境和生产力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 可持续的健康的经济发展必须以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为基础, 否则逆环境的经济增长模式难以根本转变。
 
  在此之后, 江泽民对这一科学论断不断地予以阐释和丰富, 他在2001年考察海南地区过程中进一步指出:“保护资源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 改善资源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7]江泽民对环境、生产力、经济发展、人口之间的内在关系在实践的基础上进行了艰辛的理论探索, 最终把这些思想升华为更为宏大的战略思想, 即可持续发展思想, 把生产发展、生态良好和生活富裕有机地统一了起来, 而这三者统一之路就是文明发展之路。因此, 环境工作关系着生产力的发展, 民生的改善, 是千年万年大计。江泽民在其执政期间, 我国颁布了多项有关生态保护的规章制度, 大力推进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全面落实, 从而推动着我国生产力的健康持续发展。
 
  胡锦涛在江泽民的环境生产力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阐释和发展了这个思想, 把生态不仅继续提高到生产力的高度, 而且还进一步提到文明的高度, 首次提出来要大力建设生态文明, 生态由此上升到了国家战略的层面。而建设生态文明的实质就是胡锦涛所指出的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一词第一次被明确提出是在1992年的《21世纪议程》中, 进而在2002年的“约翰内斯堡实施计划”中被确立。由此, 世界各国均对此观念进行不断深化, 全面贯彻“环境友好”观念, 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 我国也不例外。2004年, 在对江苏省工作进行考察时, 胡锦涛指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实现社会生产力持续发展和提高人们生存质量的重要基础。”[8]853这个科学的论断进一步深化了环境资源就是生产力这一新思想, 科学揭示了社会生产力的持续发展必须建立在良好生态的再生产的基础之上, 生态的破坏意味着生产力的破坏, 意味着经济发展会付出更大的环境代价。因此, 在2008年的第五次中央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再次强调, 一定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切实认识到保护环境、节约资源本质上就是发展生产力。
 
  我们知道, 自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经济一直在持续的增长, 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 与此同时, 这种以自然资源的高强度开发为特征的外延式的经济发展方式所付出的环境代价是巨大的, 代价型的经济和社会使我国的发展难以为继。在过去的几十年里, 生态环境为促进社会和经济发展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但是发展的代价却是对资源环境的过度透支, 这也正是导致我国生态服务功能和生态产品不断退化的重要原因。胡锦涛对于这一点十分清醒, 明确指出:“不能只要金山银山, 不要绿水青山;不能不顾子孙后代, 有地就占、有煤就挖、有油就采, 搞竭泽而渔。”[8]590所以我们要更清晰的认识到生产力与环境之间互利共生, 辅车相依的内生性的辩证关系。只有造就良好的生态环境才能持续发展生产力, 只有生产力健康稳定的发展, 才有保护环境的能力和资本, 才能实现民族的全面发展。全面发展是一项关乎民族未来的事业, 以实现我国的现实利益和长远利益为奋斗目标, 需要在全民族的范围内树立环境保护意识, 营造全社会爱护生态、保护环境的良好氛围。因此, 胡锦涛把江泽民的可持续发展思想, 环境生产力思想向前推进了一步, 认识到环境生态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必须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而这种提升的显着表现就是把环境生态上升到生态文明的高度, 环境生态不仅关乎生产力的发展, 更关乎文明的发展。
 
  三、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
 
  进入21世纪以来, 人们意识到环境污染对生产生活带来的严重危害, 许多国家都把充足的高质量的环境、资源纳入到国家安全之中。我国虽然在理论上逐渐地认识环境生态破坏的危害性, 进而在理论上提出了环境就是生产力的思想, 并把环境上升到文明的高度, 提出了大力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规划。但是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 由于环境监管不力、地方保护主义、民众的环保意识不足、不可持续的消费方式、人口总量大等众多原因我们还是走了一条牺牲环境发展经济的道路。如何在现实的经济发展中破解一直以来存在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对立的思维与行为就成为了迫切需要解决的发展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 在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当中央领导集体的领导下, 对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问题再次进行了理论上和实践上的探索, 鲜明地提出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的重大论断, 并在现实中采取了一系列保护生态的制度性措施。习近平在治国理政的实践中, 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建设生态文明型国家的新理念和新看法。2013年习近平在海南考察时提出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 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9]的科学论断, 并把良好的生态形象地比喻为绿色银行。此后的多次讲话中习近平不断地强调这个思想。习近平把自然资源甚至整个生态都归类于生产力体系中去, 生态环境就是生产力。不管是对人与自然还是人与社会之间关系认识, 还是对生产力本身的意义与其组成部分的变化, 都向我们揭示了“生态环境生产力论”是我们对生产力最深刻的认识, 也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生产力思想的最新理论成果。他提出的“生态环境生产力论”, 是超越于传统生产力资源“无限论、无价论与无主论”之上, 是保护、改善、建设生态环境的全局性战略性的理念, 与马克思主义“自然生产力”所体现的精神与发展理念相符合。同年5月习近平就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中央的集体学习, 在学习时的讲话中进一步提出了“生态兴则文明兴, 生态衰则文明衰”[10]的科学论断, 把生态提升到了文明兴衰的战略高度, 这是对环境生产力思想的进一步深化。同年9月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回答学生的问题时再次强调了他在2006年就已经提出的“两山论”, 指出:“既要绿水青山, 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 不要金山银山, 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11]作为绿水青山的环境就是作为金山银山的财富, 就是现实的生产力。2014年在两会期间参加贵州团时又指出, 必须坚持生态与发展两条底线, 不能把二者对立起来, 要发展环境友好的产业, 切实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有机统一起来。
 
  生态环境事关生命, 这个生命不仅是人的生命, 更是环境生态系统的生命, 生产力的生命。2015年10月习近平又提出了五大发展理念, 其中之一就是绿色发展的理念, 坚持绿色发展就是把生态放到发展的基础地位, 绿色是自然的生命之色, 绿色的生产力才是第一位生产力, 发展生态优先的绿色生产力已成为我国发展的必然选择。2016年习近平在黑龙江调研时再次强调:“生态就是资源、生态就是生产力”[12]。这个论断明确的再次指出了生产力的内容必然包括生态, 而生态同时就是生产力。2018年5月4日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 习近平又进一步指出:“自然是生命之母,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13]而生产力实质上就是产生和发展生命的力量, 自然是生命之母也就意味着自然是生产力之母, 生产力只有从自然的再生产中才能获得其持续进步的动力和自然基础。随后在5月20日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再次重申要贯彻绿色发展理念, 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道路, “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14]因此, 产业、生产、生活的发展都与环境良好密切相关, 已经成为其发展的内生因素。
 
  综上所述, 从绿化祖国到环境保护, 再到把环境视为生产力, 进而把生态提升到文明的高度, 从环境到生态, 内涵与外延都具有巨大的拓展, 生态就是生产力。中国共产党的环境生产力思想对环境、生态的认识达到了哲学的深度, 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的绿色化发展, 基本避免了环境质量急剧恶化的趋势, 保证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9:34.
  [2]冷溶.邓小平年谱 (1975-1997) :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4:868.
  [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4:146.
  [4]新时期环境保护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1.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2:58.
  [6]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6:534.
  [7]江泽民.在海南考察工作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 2001-02-27 (1) .
  [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5.
  [9]习近平.在海南考察强调:谱写美丽中国海南篇[N].人民日报, 2013-04-11.
  [10]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EB/OL]. (2013-10-14) [2015-11-23].http://www.zgtks.gov.cn/xuexiyuandi/jianghuajingshen/2013-10-14/20110.html
  [11]习近平.弘扬人民友谊共创美好未来——在纳扎尔巴耶夫大学的演讲[N].人民日报, 2013-09-08.
  [12]霍小光.林区转型, 习总书记很牵挂[EB/OL]. (2016-5-24) [2018-9-7].http://cpc.people.com.cn/n1/2016/0524/c64094-28374994.html.
  [13]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的讲话[N].人民日报, 2018-05-05 (1) .
  [14]习近平.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 2018-05-20 (1) .

文章推荐:

我要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