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98核心期刊网-专注期刊论文发表20年!
您的位置:主页 > 论文范文 > 经济论文 > 研究型教学在微观经济学课程中的实践应用

研究型教学在微观经济学课程中的实践应用

摘要:基于《微观经济学》课程特点和教学现状, 从案例教学、组织专题讨论、指导学生开展课外社会实践活动、丰富教学手段和建立科学的考核方式等五个方面阐述研究型教学在课程中的实践应用。
 
  关键词:研究型教学; 微观经济学; 自主学习;
 
  1 研究型教学的内涵
 
  关于研究型教学的内涵教育界有不同的认识。李萍 (2008) 、刘伟 (2010) 等认为研究型教学是一种不同于传统教学的新的教学理念, 它改变教师作为课堂主体的单一倾向, 强调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主导与主体的地位, 这一教学理念转换的根本目的是培养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刘秀伦、蒋泽、张牛等 (2007) 等认为研究型教学是一种教学模式, 是教师以课程内容和学生的知识积累为基础, 精心创设情景, 引导学生充分参与、主动探究, 自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 在研讨中积累知识、培养能力和锻炼思维的情景化的新型教学模式。是注重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培养高层次、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教学模式 (刘文明, 2016) 。邹晓伟、杨景萍 (2014) 认为研究型教学是一种探究式的学习方法, 通过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 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 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案例教学、基于问题学习的教学方法都属于典型的研究型教学方法 (赵洪, 2006) 。夏锦文、程晓樵 (2009) 、刘月珍 (2014) 等认为研究型教学是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的综合体。
微观经济学课程
 
  笔者认为, 研究型教学是用研究型教学理念构建研究型教学模式, 通过研究型教学方法落实研究型教学理念。研究型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通过构建开放型教学环境, 引导和鼓励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愿望, 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能动性, 培养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微观经济学》作为经济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是学生最早接触到的专业课程之一, 也是学习其他专业课程的重要基础。这门课程具有理论性强、抽象的特点, 对大一新生来说学习确实有一定难度。中学时期他们形成了依赖于老师和书本学习的习惯, 相对缺乏自主性学习的意识, 缺少主动性思考。如果教师在大学授课过程中不注重教学改革, 不能因材施教, 只会照本宣科, 讲课就会缺乏吸引力, 影响学生学习兴趣和课堂效果。
 
  2 微观经济学课程特点和教学现状
 
  2.1 课程理论性强, 学生学习兴趣不浓
 
  微观经济学主要研究个体经济单位是如何做出资源配置决策以及这些决策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课程内容以抽象理论分析为主, 比较枯燥, 学生由于缺乏社会实践经验, 在理解上具有一定的难度, 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例如讲到消费者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时, 生活中都有感受学生很容易理解, 但是进一步研究消费者均衡时, 当讲授边际效用与价格之比相等时消费者行为最佳, 学生就感觉比较抽象。又如讲授到厂商利润最大化条件是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时, 学生就会对均衡状态下厂商还会出现亏损状态表示难以理解。
 
  2.2 课程研究方法多, 图形多, 学生学习有畏难情绪
 
  《微观经济学》课程不仅内容理论抽象, 而且具有研究方法多样性、数学化的特点。边际分析、均衡分析、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动态分析等方法论频繁使用, 使一些数学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感到力不从心。在研究经济问题过程中, 大多先进行理论分析, 再构造数学模型, 画出直观图形, 最后进行数学推导, 多种方法的融合使用, 学生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同时, 这门课所涉及到的图形较多, 这些都增加了课程的学习的难度。《微观经济学》课程内容逻辑性强, 前后章节联系紧密, 如果前面内容掌握不好, 要学好后面的内容, 更是增加了难度。
 
  3 研究型教学在《微观经济学》课程中的实践
 
  3.1 加强案例教学
 
  由于《微观经济学》课程内容大多是抽象化的理论, 如果单纯进行理论讲述, 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教师结合课程内容有针对性地选用案例, 将理论知识与当前经济社会生活中具体实例结合起来, 不仅可以阐释知识要点, 让学生从案例分析中理解和掌握经济学理论, 同时能活跃课堂气氛,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吸引他们主动思考,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培养学生运用理论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如在讲授商品需求时可用啤酒与炸鸡、汽油与汽车之间的关系说明商品之间的相关性, 讲授商品弹性时可以用“中国大妈枪黄金”作为案例分析, 讲授市场均衡时可以中国房地产市场为例。
 
  3.2 组织开展专题讨论
 
  专题讨论一般是教师在讲授理论以后, 整理出若干个与课程内容相衔接的讨论题目, 学生组成学习小组, 通过查阅、整理相关文献资料, 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撰写演讲报告, 最后进行答辩演讲, 回答其它小组同学和老师提出的问题, 教师最后进行点评和总结。教师在确定讨论题目时, 要紧扣现实, 选择当前国内外金融、经济发展中与课程内容相关的热点、重点问题, 既便于学生查找资料、获取信息, 又能引导学生关注现实问题, 理论联系实际。比如在讲授政府对价格干预时, 可以在介绍中国政府对粮食实行保护价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讨论各国政府对粮食及农业的保护政策。在讲授市场供求关系以后, 组织学生讨论中国房地产市场, 分析政府调控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等等。专题讨论强化了学生对经济学理论的灵活运用能力, 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习惯, 有助于提高学生资料查阅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 变“接受式教学”为“创新式教学”。
 
  3.3 指导学生开展课外社会实践活动
 
  研究型教学突破了传统的课堂教学, 通过构建开放型教学环境, 实现课本知识与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大学生社会实践是理论联系实际, 提升学生专业知识水平和社会实践能力的重要的途径。教师可以通过指导学生社会实践项目的申报、问卷调查的设计、调研报告的撰写等环节, 使学生将经济学理论融会贯通到实践项目活动中去。学生通过利用寒暑假或节假日开展课外社会实践活动, 一方面能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 加深了对理论的理解, 促进了从理论到实践、从知识到技能的转化。另一方面, 课外实践活动对培养学生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精神有着积极的作用。同时, 课题项目组成员之间形成了分工协作、讨论交流的团队精神。如针对当前快速发展的互联网技术和电子商务, 可以组织学生对手机移动支付、微商等主题开展社会调研, 还可以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申报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 使大学生得到创新性科学研究的锻炼机会, 提升学生的科研能力。
 
  3.4 丰富教学手段
 
  灵活多样、丰富的教学手段可以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到研究型教学中来。《微观经济学》课程理论既抽象又枯燥, 在课堂上如能恰当地运用与课程相关的视频、音频、Flash动画等多媒体手段, 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比如在讲授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的原理时, 可以观看央视纪录片《大国崛起》, 让学生对这一理论的产生背景有比较直观的理解。讲授谷贱伤农原理和政府对粮食市场干预时, 可播放央视《焦点访谈》栏目中《粮仓“硕鼠”》节目, 让学生理解为什么政府对粮食价格进行干预, 同时对经济领域的反腐问题有进一步的了解。多媒体教学还能实现大量的图形演示, 将课程理论中曲线与曲线之间的关系变化直观地演示出来, 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有利于提升授课效果。
 
  3.5 建立科学的考核方式
 
  科学的课程考核方式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有利于研究型教学活动的开展。单一的期末考试很难综合考量学生的知识量、知识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课程考核既要重视期末终结性考试, 更要侧重过程性考核, 利用过程性评价激励学生自主性学习。在《微观经济学》课程中, 我们采用了“期末考试+平时成绩+小组成绩”考核方式。平时成绩体现学生课堂参与和作业完成情况, 小组成绩体现专题讨论完成情况。为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专题讨论活动, 可以依据每个小组参与讨论活动次数、成果质量确定成绩, 小组之间形成竞争氛围, 激励学习主动性不够的同学也能参与到课程教学活动中去, 提高学习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刘文明.高校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几点探讨[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2016, 8:262.
  [2]邹晓伟, 杨景萍.研究性教学中教师有效性教学策略的构建[J].大学教育, 2014, 8:33-34.
  [3]刘秀伦, 蒋泽, 张牛.实施研究型教学促进创新人才培养[J].教育探索, 2007, 3:22-23.
  [4]柳治国.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探讨[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5, 10:81-82.
  [5]沈炳珍, 姜海波.微观经济学教学模式综合性改革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 2014, 24:41-42.

文章推荐:

我要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