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98核心期刊网-专注期刊论文发表20年!
您的位置:主页 > 论文范文 > 医学论文 > 阴道常见微生物感染与宫颈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的关系分析

阴道常见微生物感染与宫颈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的关系分析

摘    要:目的:探讨阴道内常见微生物感染与宫颈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的关系。方法:选取2021年4-10月在长沙市第一医院妇科门诊进行HPV分型检测的1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进行阴道常见微生物检测,分析阴道常见微生物感染与HPV感染之间的相关性。结果:100例患者中,有71例患者感染阴道微生物,其中细菌性阴道病(BV)单纯和混合感染36例,支原体单纯和混合感染21例,沙眼衣原体(CT)单纯和混合感染2例,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单纯和混合感染10例,滴虫性阴道炎(TV)单纯和混合感染2例。VVC、支原体感染和HPV感染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V、衣原体感染与HPV感染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阴道常见微生物感染会增加HPV感染风险,VVC、支原体感染与HPV感染之间有显著联系;CT、BV、TV与HPV感染之间无明显相关性。
关键词:人乳头瘤病毒;阴道微生物;阴道炎;
 
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在临床上比较常见,多发于女性群体,是女性发生妇科疾病的原因之一,女性在感染HPV后,大部分能够通过自身的免疫系统将病毒清除,但也有一部分女性的免疫力较差,无法清除病毒,会出现持续性HPV感染[1,2]。高危型HPV持续感染容易诱发宫颈癌。除此以外,HPV感染也是大多数外阴、阴道、宫颈上皮内瘤变及生殖器疣的高危因素[3]。据统计,目前临床上HPV女性感染率约30%。感染的渠道和方式有很多,研究显示,除自身免疫因素外,阴道常见微生物感染与HPV感染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4,5]。本研究对阴道常见微生物感染与宫颈HPV感染的关系进行分析。
资料与方法
选取2021年4-10月在长沙市第一医院妇科门诊接受HPV分型检测和阴道常见微生物检测的1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为女性;年龄22~56岁,平均(31.43±3.11)岁;体重49~88 kg,平均(56.11±3.23) kg;病程2~11个月,平均(5.53±1.14)个月。HPV检测阳性的患者分为低危型HPV感染组和高危HPV感染组,高危HPV感染组又分为HPV16、18型感染组以及其他高危型HPV感染组。
纳入标准:首次接受HPV分型检测和阴道常见微生物检测;对研究过程认可并且知晓,自愿参与研究。
排除标准:(1)心、肝、肾等重要器官功能严重不全者;(2)精神类疾病或痴呆患者;(3)凝血功能异常者;(4)患有恶性肿瘤者。
方法:阴道常见微生物检测采用免疫荧光标记技术,标记后,免疫显色试剂能够与标本当中的病原菌抗原相结合,从而显示出特定的影像,并且不同的细菌显示的影像不同。鉴定患者的支原体类型,采用沙眼衣原体抗原检测试剂盒进行,确定患者是否感染相关微生物。HPV检测:采用荧光PCR+膜杂交法的方法来检测HPV21种亚型,涵盖15种高危型和6种低危型,具体操作及结果判读按试剂盒要求进行。
统计学方法:数据应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及Logistic回归分析;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病原菌检出情况:100例患者中,诊断为各种阴道炎者71例,其中细菌性阴道病(BV)单纯及混合感染36例,支原体单纯及混合感染21例,沙眼衣原体(CT)单纯及混合感染2例,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单纯及混合感染10例,滴虫性阴道炎(TV)单纯及混合感染2例。高危HPV感染42例(HPV16、18型共12例,其他高危型共30例),低危型HPV感染58例。说明进行HPV分型检验的患者,普遍存在阴道炎,且病原菌类型较多。
各种阴道常见微生物与HPV感染的相关性:BV感染者中HPV感染率为54.92%(12/36),非BV感染者51.56%(33/64),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09,P=0.079)。支原体感染者中HPV感染率为57.14%(12/21),非支原体感染者18.99%(15/79),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25,P<0.001)。衣原体感染者中HPV感染率为57.14%(12/21),非衣原体感染者39.24%(31/79),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17,P=0.14)。VVC感染者中HPV感染率为6%(6/10),非VVC感染者25.55%(23/90),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9,P=0.023<0.05)。上述结果说明,支原体感染及VVC感染患者的HPV感染率较高。
支原体与HPV感染的相关性分析:HPV16、18型感染组,其他高危型HPV感染组,低危HPV感染组合并阴道支原体感染率分别为36.08%、57.79%、58.82%。各组间支原体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5.332,P<0.05,OR=1.379,95%CI为1.076~1.767)。
HPV阳性组支原体感染发生率为21%,HPV阴性组支原体感染发生率为7%。HPV阳性组支原体感染发生率高于HPV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627,P<0.001)。
各组支原体感染情况比较:HPV16、18型感染组与其他高危HPV感染组支原体感染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596,P=0.107)。其他高危HPV感染组与低危HPV感染组支原体感染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57,P=0.026)。HPV16、18型感染组与低危HPV感染组支原体感染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0.729,P=0.393)。
讨论
HPV感染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疾病,也是诱发宫颈癌的主要原因。患者确诊后,临床需要给予积极治疗,从而降低宫颈癌的发生概率。据统计,我国慢性宫颈炎患者中有35%~60%伴有HPV感染[6],增加了宫颈癌的发生率。目前尚无针对HPV感染的特效药物,因此,治疗宫颈炎伴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感染一直是临床研究的重点。宫颈癌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恶性肿瘤,会导致患者阴道接触性出血、异常排液等多种症状,严重危害患者的生命安全。对于宫颈癌疾病,需要进行早期的诊断和治疗,以预防疾病进一步恶化和发展,减少疾病对患者的危害。由于宫颈癌在发病早期无明显的临床症状,部分患者不会出现任何异常状况,导致疾病难以被及时发现,进而延误了最佳治疗时机。目前,宫颈癌多是在进行妇科检查时被发现;部分患者是出现不明原因的腹部坠胀、白带异常等症状,到医院进行检查而发现。宫颈癌的诊断以测序技术作为金标准,但是此种方法操作较为复杂,在临床上难以有效推广,因此需要对患者实施更为有效的诊断措施。
正常女性阴道内存在很多微生物,这些微生物之间会形成平衡,在女性生殖道感染性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平衡一旦被打破,可通过影响身体免疫调节、炎性反应等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甚至可能导致癌变。研究表明,高危型HPV感染与外阴、阴道、宫颈上皮内瘤变甚至恶变的发生密切相关,低危型HPV感染是生殖器疣的病因[7]。因此,阴道内微生物感染在HPV感染中的作用已引起国内外相关学者的关注。人体在感染HPV后,HPV会表达E6、E7蛋白,进而发挥致癌作用。临床上HPV感染比较常见,并且传播途径广泛,比如性生活、接触患者血液以及分泌物等,大部分女性感染后,会随着时间自行消失,也有部分患者会加重病情,甚至发生癌变[8]。
本研究主要通过各种实验室手段,检测阴道常见病原微生物,分析其与HPV感染之间的相关性[9]。BV是由于阴道菌群失调,乳酸杆菌减少而导致加德纳菌、各种厌氧菌、弯曲弧菌等大量繁殖的一种无阴道黏膜炎症表现的综合征,是育龄期女性下生殖道感染的常见病、多发病。BV与高危HPV所致的宫颈病变以及宫颈癌发展程度有关。
TV是一种生存在宫颈细胞内的原核生物,发病的原因复杂,诱因较多。TV与HPV感染是否有关目前的研究尚无定论,TV曾被认为可以协同HPV的持续感染,从而促进宫颈癌的发生;也有研究认为,TV与HPV感染无关[10,11]。本研究发现CT、TV与HPV感染之间无相关性。
支原体是一种具有多种形状的原核生物,当身体免疫功能下降时,支原体会对正常细胞的功能产生负面影响,从而诱发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临床研究表明,女性盆腹腔炎症、不孕症、稽留流产等疾病的发生,均与感染支原体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关系,但其与HPV感染之间的联系尚未得到证实[12]。HPV感染的发生、发展与宿主免疫系统有关,持续感染一般多存在Th1免疫应答受损等情况,Th1/Th2比例失衡,造成细胞的免疫抑制状态,而VVC感染患者也多存在此情况,HPV感染和VVC感染均会导致Th2细胞因子减弱,且VVC感染发生后进一步加重阴道局部细胞免疫抑制,增加了HPV感染风险。本研究发现,HPV感染与VVC、支原体感染有一定相关性,支原体感染与HPV感染密切相关。
综上所述,HPV感染与阴道常见微生物感染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尤其是支原体、VVC感染与HPV感染密切相关,原因可能是增加了HPV的易感性,但其机制仍需大样本深入研究。因此,防治阴道常见微生物感染性疾病可在一定程度上控制HPV感染,从而预防宫颈病变的发生。

文章推荐:

我要分享到: